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

心靈.象徵.白海豚

文╱荒野.穿山甲

瑞士精神科醫師容格(Jung)發展出一套分析心理學,以探討人類的集體潛意識而聞名,從而衍生出「沙遊治療」(sandplay therapy),更影響當代「生態心理學」(ecopsychology)的發展。他也探索全球不同文化間,常常具有的共同意象,而提出「原型」、「象徵」等概念。

「象徵」(symbol)不同於理性邏輯,但在社會文化、人類行為上的影響之鉅,更超過邏輯。數字、色彩、解夢、文化儀式、宗教等,都帶有千萬年深厚的象徵力量。

近日濁水溪口白海豚棲地問題,和記錄日本人獵殺海豚的電影「血色海灣」正熱,原就惹人憐愛的海豚,此時更成焦點。海豚一向讓各文化都感受到慧黠、好玩、友善的印象,在心理學上有如「內在小孩」的表徵,在歐美、在台灣更曾被嘗試用來進行自閉症兒童的復健與療癒。兩年前科學家在日本海拍攝到二十幾隻海豚,脫離了原本四百隻的大群體,只為照顧一隻受傷的同伴,輪流將傷豚頂出水面呼吸,驗證了早已流傳千年海豚救友的傳說。(http://www.ntdtv.com/xtr/b5/2008/09/30/a203713.html#video)

正因為慧黠,並出自象徵潛意識的大海,又愛在船前競航,從沙遊治療象徵的觀點來看,海豚一直有著「靈魂的引領者」的隱意。

就此觀之,為了一個工業區而漠視海豚的棲地,除了檯面上各種科技學理的辯論外,在文化層面上,其實也充滿著象徵性的含意。若說四十年前恣意追捕台灣梅花鹿致其在野地滅絕,是象徵著人們犧牲了奔鹿般的自由,臣服於經濟開發的價值觀下當顆公司機器的小螺絲;則當前漠視台灣白海豚僅有的棲地,毋寧象徵著人們終於對金錢的認同,已經到連心靈深處的靈性微光都已無意看顧。無怪乎主事者還想用食餌引誘海豚改道來解決,這跟用不符人性的制度來管理員工,再花錢聘請心理師來對員工心理輔導一樣,只是在思考技術導向的修補,益發看不到主事者的靈魂。

英國心理學家所做的「世界快樂地圖」明白地顯示,國民平均所得提高,人民的快樂指數確實會上升,但卻會飽和。台灣即在此飽和點旁,也就是說,再要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快樂,已經不是賺更多錢能達成的了。而且,相對於相同收入的國家,台灣卻是相對不快樂的,顯然社會生活型態大有問題。值得關切的問題之一應是台灣貧富不均的現象正逐年加重,這會加重一般人的「相對被剝奪感」,而更加感到不快樂。很可能越多以財團為立足點的經濟開發案,破壞掉越多原本全民共享的公共財,雖然看似可增加整個國家的經濟收益,其實卻是加劇大部份平民百姓的心靈痛苦。

這座島嶼正在老化,這個社會的心靈正在麻痹。此刻,台灣人民對心靈救贖的需求,遠超過以出賣身心健康來換取金錢的工業區。祈願對這已不到百隻的台灣白海豚的保護行動,成為全民生態良知的領航員;願白海豚也保守我們,讓台灣人民的靈魂不致沉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